?????????????????????
2013-04-25 09:47:46.0 来源:??? 责编:??
- 摘要:
- ??????????????????????????????????????????????????????????????????
【CPP114】讯:最近这两年,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成为显著的议题,围绕该二者有许多议论,一个总的看法是,数字出版要以内容为王,而数字阅读也呼唤好的内容。焦点都在内容上,参与讨论的各方还关注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都认为在可见的数年内,大规模投资数字出版的风险很大。
所有出版都要以作者出让著作权的部分权利为基础,必须由作者的同意来推动著作权的流通,但现有的情况是,数字出版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出版者、渠道商,都因为著作权制度的不完善而缺少可见收益,所以热情都不高。
作者寻求出版的时候,通常期望在出版这一方面得到回报,但很多作者的创作实际上已有回报,在出版环节获得的收益属于溢价,对溢价期望过高,阻碍了一些作者的热情,也使流通源动力不足。
于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因为作者动力不足,数字出版物来源不稳定,造成出版商和渠道商的垄断销售,大部分数字出版物的参与者甚至都还把数字出版物看作纸质出版物的数字化衍生品,整体营销目的还是着眼纸质出版物。这样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可以只做数字出版物的,结果把资源浪费在纸质出版物上,原本不足的出版经费还要耗费在大量占用物质资源的纸质出版物上;二是饥饿营销,很多出版者和渠道商,通常都是先销售纸质出版物,然后过一段时期才发售数字出版物(国外作为成功的营销案例)。或者是只销售给集团用户,零散用户感觉不便,便会要求所在社区购买该数字出版物(知网)。
这些问题都要靠改变观念来解决,因为读者自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下载盗版,比如转录。这个盗版的主要目的是囤积,因为数字出版物来源不稳定,流通一时期后可能消失,比如超星,永远不让人看全部电子书,每次只开放部分书目。需要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的读者需要可以经常使用的数字出版物,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可以检索的方便的版本。大量下载(顺便分享)就是理性的选择。转录更是常见的读者自发行为,苹果最近诉求的二手电子书流通权,就是要防止读者转录,读者不会因为阅读平台的限制就放弃电子书的流通,可以通过转录来实现,这里也有方便检索的努力。因为现在各种软件也很方便,下一个pdf,然后汉王转成文本,再编辑成word文档,都不是问题。
出版者的投资步伐迟疑,主要问题是看不到可见的赢利模式,出版者是其中最有风险的一个环节,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出版者大多数是组织,目标庞大,在诉讼中容易被视为压力者而被限制权利,而对于渠道商而言,出版者更容易在同一起著作权纠纷中成为盗版者,因为人们视流通为渠道商的一般职责,不太认为他们会进行盗版行为,比如韩寒诉百度文库一案。百度和很多读者都认为百度文库的行为主要是便利读者,刻意忽略百度作为渠道商,充分享有因此带来的广告收益。对比而言,出版社和作者缺乏这样的转化平台。
目前可以做的似乎就是对数字出版物进行“分类检索”,区分公益性的数字出版物和非公益性的,公益性的数字出版物尽快实现著作权流通,非公益类的数字出版物留给市场解决。出版社经常说两个效益,一个是社会效益,一个是经济效益,但更重视社会效益,大学出版社的核心产品也更关乎社会效益,实质上就是公益。
一,内容为王
一个是因为评价机制的问题,现在通过学术出版物披露的原创性内容大大减少,这些出版物的核心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发表过了,或者是结题论文,或者是学位论文,或者是期刊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也已经发表过了。将这些图书的内容数字化并发布时,作者的代价本身就不大。关键在于数字化和发布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二,这些书的出版本身就有各种资金的支持,或者是作者因为评职称而自费出版,或者是作为结题而纳入各种经费支列。对于前者而言,其出版费用实际上由此带来的收益抵消了,而后者更像是职务作品。这些写作本身就带有更强的公益性,更关乎社会效益。换言之,社会已经为这些内容埋过单。关键在于社会为这些作品埋的单未能达到作者的期望,这是社会对于内容的评价机制的问题,而不是出版上的问题。
所以,要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有内容的出版物,要重点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所有出版都要以作者出让著作权的部分权利为基础,必须由作者的同意来推动著作权的流通,但现有的情况是,数字出版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出版者、渠道商,都因为著作权制度的不完善而缺少可见收益,所以热情都不高。
作者寻求出版的时候,通常期望在出版这一方面得到回报,但很多作者的创作实际上已有回报,在出版环节获得的收益属于溢价,对溢价期望过高,阻碍了一些作者的热情,也使流通源动力不足。
于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因为作者动力不足,数字出版物来源不稳定,造成出版商和渠道商的垄断销售,大部分数字出版物的参与者甚至都还把数字出版物看作纸质出版物的数字化衍生品,整体营销目的还是着眼纸质出版物。这样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可以只做数字出版物的,结果把资源浪费在纸质出版物上,原本不足的出版经费还要耗费在大量占用物质资源的纸质出版物上;二是饥饿营销,很多出版者和渠道商,通常都是先销售纸质出版物,然后过一段时期才发售数字出版物(国外作为成功的营销案例)。或者是只销售给集团用户,零散用户感觉不便,便会要求所在社区购买该数字出版物(知网)。
这些问题都要靠改变观念来解决,因为读者自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下载盗版,比如转录。这个盗版的主要目的是囤积,因为数字出版物来源不稳定,流通一时期后可能消失,比如超星,永远不让人看全部电子书,每次只开放部分书目。需要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的读者需要可以经常使用的数字出版物,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可以检索的方便的版本。大量下载(顺便分享)就是理性的选择。转录更是常见的读者自发行为,苹果最近诉求的二手电子书流通权,就是要防止读者转录,读者不会因为阅读平台的限制就放弃电子书的流通,可以通过转录来实现,这里也有方便检索的努力。因为现在各种软件也很方便,下一个pdf,然后汉王转成文本,再编辑成word文档,都不是问题。
出版者的投资步伐迟疑,主要问题是看不到可见的赢利模式,出版者是其中最有风险的一个环节,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出版者大多数是组织,目标庞大,在诉讼中容易被视为压力者而被限制权利,而对于渠道商而言,出版者更容易在同一起著作权纠纷中成为盗版者,因为人们视流通为渠道商的一般职责,不太认为他们会进行盗版行为,比如韩寒诉百度文库一案。百度和很多读者都认为百度文库的行为主要是便利读者,刻意忽略百度作为渠道商,充分享有因此带来的广告收益。对比而言,出版社和作者缺乏这样的转化平台。
目前可以做的似乎就是对数字出版物进行“分类检索”,区分公益性的数字出版物和非公益性的,公益性的数字出版物尽快实现著作权流通,非公益类的数字出版物留给市场解决。出版社经常说两个效益,一个是社会效益,一个是经济效益,但更重视社会效益,大学出版社的核心产品也更关乎社会效益,实质上就是公益。
一,内容为王
一个是因为评价机制的问题,现在通过学术出版物披露的原创性内容大大减少,这些出版物的核心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发表过了,或者是结题论文,或者是学位论文,或者是期刊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也已经发表过了。将这些图书的内容数字化并发布时,作者的代价本身就不大。关键在于数字化和发布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二,这些书的出版本身就有各种资金的支持,或者是作者因为评职称而自费出版,或者是作为结题而纳入各种经费支列。对于前者而言,其出版费用实际上由此带来的收益抵消了,而后者更像是职务作品。这些写作本身就带有更强的公益性,更关乎社会效益。换言之,社会已经为这些内容埋过单。关键在于社会为这些作品埋的单未能达到作者的期望,这是社会对于内容的评价机制的问题,而不是出版上的问题。
所以,要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有内容的出版物,要重点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 相关新闻:
- ·世界读书日前夕出版社向图书馆捐赠2000册图书 2013-04-24 16:59:50.0
- ·CTP系统制版工艺流程及其要求 2013-04-24 16:08:55.0
- ·大族冠华携重点机型亮相2013东北印刷展 2013-04-24 09:37:59.0
- ·自助出版大热伦敦书展 2013-04-24 09:15:22.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