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纸贵——跟随《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大唐的纸与书
2023-01-04 14:41:06.0 来源: 网络 责编:覃子喻
《十二》中徐斌查验苏记车行的关单,发现其墨味有香气,遂判断关单被靖安司内奸掉包。因为城门吏用不起如此昂贵的写墨。但徐斌称其为徽州黄松墨,却并不准确。徽墨创始人奚超、奚廷珪父子在晚唐南渡至歙县定居。北宋改歙为徽,才称其为徽墨。唐代不会这么叫。
唐代,制墨业竞争日趋激烈。雕版印刷用墨通常用松木烧成烟苔加入动植物胶练制而成。宋应星《天工开物》记曰:“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普通的书籍印刷,为降低成本,多用烟苔颗粒最粗、质量最次的“粗烟”作为原料。
《十二》中,徐斌称石脂(油)之所以能以墨料报关入市,也是因其在延州作为制墨的原材料。但其实唐人并未以石脂制墨之先例。最早提到此制墨法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其《梦溪笔谈》记曰:“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秦汉以后,文化繁荣,书籍需求增加,专门市场书肆出现。而职业抄书人也应运而生,称为“佣书”。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大发展,抄写经卷的人称为“经生”。隋唐后则称为“钞书”。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人力手抄是制书的唯一方式。抄书人具备一定文化水平,毛笔字写得好,受雇于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据载:“张仪、苏秦二人共递剪发以相活,或佣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以题记,则以墨画於掌内及股里,夜还更以竹写之”。
抄书人还具备编辑、校对、装帧设计等功能,对后世的版本、出版等学科具有悠久的影响。宋人陆游《钞书》诗曰:“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捣蘖潢剡藤,辛苦补散亡。且作短檠伴,未暇名山藏。故家借签帙,旧友饷朱黄。”
《十二》中靖安司里以主事徐斌为代表的吏员们所做之事,便是如此。一方面要整理归档各地各部的大量文档,一方面又要根据城防需要调阅检索信息,即李泌所谓“大案牍术”。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的看书,抄书。而这些人若不在政府,也可受雇于私人藏家或商用书肆,抄写经典赚取佣金。
唐代中期,雕版印刷问世,抄书人群体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此活动并未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彻底结束。早期印刷术尚不完备,手抄书仍因其高效精致更受偏爱,尤其那些校对精良、书法优美的版本,价值不菲。如果是善本孤本,则更为昂贵。所以,直至清代仍有职业“钞书”。清人曹雪芹的《红楼梦》最初也以抄本流传。《十二》中徐斌解释自己典卖祖屋职田、妻子给人帮厨的钱款流向,即为购买珍贵的(手抄)书籍。
沈括在《活板》一书中指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即印刷术在唐代官方主流社会,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早期版刻活动多于民间。刻印机构,为寺院和坊肆。唐初开始,社会各阶层研读佛典、探讨佛理蔚然成风。佛道寺院信众甚多,财力可观。有条件雇佣工匠,大量地进行经、像、咒的雕版印刷,宣扬教义。
唐人冯贽《云仙散录》载: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此为佛教徒应用印刷术最早文献记载。敦煌石室遗书中,即有一些雕版印刷品单页,每页分上下两截,上截供养佛像,下截发愿。还有些经卷虽为写本,却也是据印本抄录的。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