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创造奇迹 出版必须转型
2012-04-23 09:27:14.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编:陈培
- 摘要:
- 2010年,山西教育出版社与央视合作出版《公司的力量》,正式上市发行后一周即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前列,至今已七次印刷,发行逾30万册。在此,我并不是要推销这本图书,之所以提到它,源于本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
一、从全面经营到专业板块,实现企业竞争方式的转型
现代出版产业是由编、印、发、供等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的一个链状结构。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下,这个产业链的环节不断细化、分化,正在形成链条更长、范围更宽的产业体系。在出版市场竞争格局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企业要在各个业务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同样很难做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跨国出版公司,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它们曾一度将各自的经营拓展至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工业、金融、旅游、房地产等诸多领域。但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企业纷纷实施战略转型,通过资本运作,将自己的领域重新集中到内容产业,实现了向优势业务的集聚。培生集团、贝塔斯曼集团、圣智学习集团等都是这一战略转型的典型案例。目前,国际出版公司一方面在投资选择上更加注意利用各国各地的比较优势,拓展核心业务市场,另一方面在不断延伸核心业务价值链上也更加舍得投入。新技术背景下,跨国传媒公司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同样显示,扩大核心产业的内涵,不断巩固壮大成熟价值链,是产业升级成功的基础。
就我国出版产业而言,避免各地全面开花,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业务;避免规模不经济以及单一市场的增长极限,对于企业发展和行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是一种企业竞争方式的调整。做到这一步,需借助资源整合的力量,对企业内部或外部资源做深度评估和调整,需出版企业对自身的价值链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快构建起以某些业务为核心不断向外延展的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形成专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从一地经营到“四跨”经营,实现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型
前面谈到出版传媒公司“大的不一定都好”,但可以肯定,“好的则一定都强”。这个“强”内容很多,包括强大的市场,强大的资本,强势的人才,强势的品牌,强有力的业务经营能力等等。很难想象,单一的收入结构和限制性区域市场能够产生这种强大的公司。
做强做大中国出版产业,同样需要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拓展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但在现实的产业环境下造就这样的企业,须首先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打破地域、部门界限,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从一地到“四跨”的转型。这无疑是下一步体制转型的重要内容。
“转型”的意义在于,调适各种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研究表明,推动当代中国出版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行业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变化规律,二是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所提出的要求,三是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其中,第二个因素具有根本性意义。作为体制转型重要内容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发展,这一转型无疑符合了行业自身的发展逻辑。但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出版单位以企业姿态进入市场后,其赖以发展的“社会大系统”尚没有巨大发展或变化较慢,也即“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即没有垄断经营、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文化市场具有规则的一致性和流动的自由性;“开放”,即各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之间既相互关联又互相渗透;“竞争”,即有良好的优胜劣汰机制,多元市场主体自由平等地参与竞争;“有序”,即价格公开透明,产权保护有力,流通渠道畅通,市场信誉良好。我国目前的出版市场情况是相对封闭,竞争无序,这一状态正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巨大困难和障碍。单从这一层面讲,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仅仅是达到了体制改革初期的、基本的要求,体制转型完全到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为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议是完全正确的。当然,这个巨大变革在当代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必然会纠葛到诸多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还可能引起某种混乱甚至无序。正因如此,深化体制改革才体现出更为深层的意义,“转型”才能最终发挥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 相关新闻:
- ·东莞查获非法印刷出版物4459份 2012-04-05 09:23:01.0
- ·印刷出版:报纸的去纸化转型 2012-04-05 08:55:22.0
- ·9名大学生手绘哈尔滨省首张高校“绿地图”印刷出版 2012-04-05 08:36:00.0
- ·中国地图印刷出版基地顺利封顶 2012-04-01 10:44:57.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